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談談我國農業發展史
2023-11-09 09:22:55 |文章來源:華圖事業單位|事業單位考試網
【導讀】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華圖教育發布: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談談我國農業發展史,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事業單位考試考情政策解讀,點擊領取備考資料,更多事業單位考試資訊請關注(htshiyedanwei)公眾號,歡迎加入事業單位招聘考試交流群: 參加刷題、?、領取備考資料,考編路上不孤單!
“春種秋收,天道酬勤”。中國是世界農業的發祥地之一,農業自古就是我國最重要的生產部門。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以下中國農業是如何發展至今的。
中國農業的起源
1. 從采集向種植發展
《易經·系辭下》記載,伏羲“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意思是指人們用繩子學著蜘蛛結網的方式做成漁網用來耕耘捕魚。網罟就是一種利用潮差在灣內捕魚的方式。至神農氏時,才有了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這說明最早的農業時由采集業發展而來的。而神農氏因此被稱之為農業始祖。
2. 區域差異與交融
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被現今學術界認為是中國原始農業的兩大起源中心。從歷史來看,中國農業的基礎是距今6000年前在仰韶文化中心的黃河流域建立起來的。
在黃河流域發現了大量古遺址,其中最著名的有河北瓷山遺址(距今8000年)、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距今7500年)、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距今7800- 7350 年)。在這些遺址中發現了旱地糧食作物黍、粟,糧食作物生產與加工用的石磨盤、石磨棒,石斧、石鏟、石刀、石鐮等生產工具,陶器、骨器以及豬、牛、羊遺骨等,表明在距今7000 8000 年以前,黃河流域的原始農業已發展到相當的水平。從粟和黍等新石器時代的出土遺址的時間分布來看,粟出現最早,距今8000年,分布最廣,達30多處。而黍最早出土距今為5000年,分布有4處。
從已發現的遺址來看,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的農業起源并不比黃河流域晚,在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距今8575士235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距今10 000年左右)中出土的陶器、石器、骨耜、稻谷等,都說明這個時期長江流域已進入了較為發達的稆耕農業階段。
其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內的良渚古城遺址可實證距今5000年前中國長江流域史前社會稻作農業發展的高度成就,在城里宮殿區南面,還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倉儲區,大概有20萬斤的水稻?商钛a《世界遺產名錄》中東亞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的空缺,為中國5000年文明史提供獨特的見證。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3. 五谷、六畜、六禽
古語有云:“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吨芏Y·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
五谷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谷物,后泛指糧食類作物。關于五谷主要有兩種說法,主流的是稻(俗稱水稻、大米)、黍(shǔ,俗稱黃米)、稷(jì,又稱粟,俗稱小米)、麥(俗稱小麥,制作面粉用)、菽(俗稱大豆)。因為有的地方氣候干旱,不利于水稻的種植,因此有將麻(俗稱麻子)代替稻,作為五谷之一。
六畜,指豬、牛、羊、馬、雞、狗。六禽則指的是雁﹑鶉﹑鷃﹑雉﹑鳩﹑鴿。
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
1. 原始的刀耕火種
刀耕火種是新石器時代殘留的農業經營方式。先以石斧,后來用鐵斧砍伐地面上的樹木等枯根朽莖,草木曬干后用火焚燒。經過火燒的土地變得松軟,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種后不再施肥,一般種一年后易地而種。由于經營粗放,畝產非常少,俗稱“種一偏坡,收一蘿蘿”。目前一些熱帶雨林國家仍然保留這種農耕方式。
2. 鐵器牛耕出現,勞動工具大發展
耒耜 (lěi sì)傳說是我國古代神農發明的農具, 用于農業生產中的翻整土地、播種莊稼。耒是耒耜的柄, 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后來,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們又將耒耜發展成犁。
春秋時期,我國農業已經開始出現牛耕技術,開始出現鐵農具。在此基礎上,戰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更為普遍,鐵器時代到來,同時牛耕得到推廣。
西漢時,發明和使用了播種工具耬車。耬(lóu)也叫“耬車、“耬犁”、“耙耬”,是一種畜力條播機。由耬架、耬斗、耬腿、耬鏟等構成?刹ゴ篼、小麥、大豆、高粱等。
耦犁,也是漢代使用的一種新式農具。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發明了耦犁,可以用二牛三人一組耕地,大大提高了耕田的效率。
唐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了曲轅犁。最早出現于唐代后期的江東地區,它的出現是古代中國耕作農具成熟的標志。
農業科學理論的發展
《齊民要術》大約成書于北魏末年,是中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該書記述了黃河流域下游地區,即今山西東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東北部和山東中北部的農業生產,蓋述農、林、牧、漁、副等部門的生產技術知識。
《農桑輯要》由元王朝司農司撰寫的一部農業科學著作。孟祺、暢師文、苗好謙等參加編寫及修訂補充,成書于至元十年 (1273年)。選輯古代至元初農書的有關內容,對13世紀以前的農耕技術經驗加以系統總結研究。
《王禎農書》由元代農學家、農業機械學家王禎所著。它兼論中國北方農業技術和中國南方農業技術,在前人著作基礎上,第一次對所謂的廣義農業生產知識作了較全面系統的論述,提出中國農學的傳統體系。元朝統治中國97年,時間雖不算很長,但卻在我國農學史上留下了三部比較出色的農學著作:一是元建國初年司農司編寫的《農桑輯要》,此后有《王禎農書》和《農桑衣食撮要》。三書中尤以《王禎農書》影響最大。
《農政全書》成書于明朝萬歷年間,徐光啟所著!掇r政全書》按內容大致上可分為農政措施和農業技術兩部分,而其中又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即徐光啟的治國治民的“農政”思想,這是《農政全書》不同于其他大型農書的特色之所在。
《授時通考》中國清代官修的綜合性農書。清乾隆二年(1737),由總裁鄂爾泰、張廷玉奉旨率詞臣40余人,收集、輯錄前人有關農事的文獻記載,歷時5年,于乾隆七年(1742)編成。書名中的“授時”出自《尚書·堯典》“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表示由朝廷“敬授民時”的意思。本書除輯錄歷代農書外,還征引了經、史、子、集中有關農事的記載達427種、插圖512幅,其中有不少材料十分珍貴。
手機端鏈接:https://m.sydw8.com/2023/1109/489562.html
掃碼關注事業單位考試公眾號,招考信息搶先看,備考資料送不停!